教育伊万middot伊利奇的去学校

去学校化社会

对现代学校的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去学校化社会的构想

对现代学校的批判

学校垄断了教育的权利与资源

教育并不等于学校教育,教育依赖于广泛的大自然、大社会,依赖于每一个有意无意的态度、行为、语言。

强调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把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机构的教育剥夺。双减政策(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取)也并不是剥夺培训机构的权利,其在开篇便提及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同时“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仅仅只是对于“深化培训机构治理”而非予以全面取缔,根本的主旨仍然落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教育应当鼓励一切正当的、积极的影响。在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中,学校是“指挥作用”,保障所有儿童能够接受教育,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无可替代的教育任务。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家庭和社会完全有意识和能力完成其教育任务,那么学校也许并不是“指挥作用”。

学校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欲望和能力

学校通过使人放弃对于自己成长的责任,导致许多人走向一种精神自杀。教育不是“生产线”将孩子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加工”,就可以使其成为“合格的产品”。

学校将成功的秘诀解读为“错题集”“题海战术”这些无法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无法培养出求知欲,也许确实可以提高成绩,那么这些可能仅仅证明了评价手段的不科学。

学校使人早早异化

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前,学校就已经通过把他们与社会隔离而将他们预先异化了。

学校试图使学生行为出现可测量且测量数据可处理的特定变化是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使年轻一代参与到专为他们设计的封闭环境之中,这种封闭的环境将诱导他们进入年长一代的理想世界。

学校使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

接受学校教育的结果,使得他们在比自己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

分层、分流本质上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适合他们自己水平的教育,由于“文凭”作为踏入工作岗位的门槛,作为收入高低的依据,分流演变成划分“失败者和成功者”,甚至决定了学生在专业、政治和财力方面的成就。

分流需要将“资格考试”区分,分流不是为了淘汰“不合格者”,而是接纳并因材施教。

去学校化社会的构想(节选)

法律不应强迫学习者去学习某门必修课程,或忍受因没有某种证书或文凭而导致的歧视,实际上,这些专业教育机构只把公众的学习机会限定在专业人员愿意向市场提供的服务范围之内。

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当具有三个目标:第一,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时候均可使用的学习资源;第二,让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第三,向所有希望公开提出争议的人提供表达的机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hzoubdf.com/afhhy/26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