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
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过绝望
生命中为什么那么的忧悲苦恼?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了、观察到了,有人、是有人的,祂真实带我飞,飞过绝望,找到快乐。我们一起用专注恭敬的心来咛听真如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位圣者,想一想他跟我什么关系呢?
真如老师
〖传承传说〗噶当教典派开派祖师
真如老师四家合注第五讲介绍
博朵瓦大师
二车觉窝圣父子
衮巴内苏博朵瓦
慬哦仁钦岗巴等
敬礼法尊诸善识
噶当教典派开派祖师
博朵瓦大师,他是"噶当教典派"的开派祖师,应该是北宋时期的人。出生在一个苯教徒的家庭之中,但是他从小就有严持戒律、厌舍俗家的习气,因此就在两位大德的座下出家。刚出家的时候,其实他非常幸运地在阿底峡尊者的座前,听闻了一次道次第的法类。后来就到了热振寺,依止种敦巴尊者长达七年,听受了全部道次第的法类,并且也在那个寺院里进行了非常严格的专修。之后就在一些地区,其中还有一个博朵寺,弘扬佛法。
他一生不贪着世间的财物,非常清净地修习教法,有一千个弟子都仿效他清净的行为,非常专心地修行,所以名震四方,甚至都传到了印度。印度当时也传颂说:"藏地出现了这样了不起的一个大菩萨,能够住持圣教。"他在示寂前应僧众的祈请上座说法,说完法之后就合掌发愿说:『愿做一切有情的依怙!』他放下掌的时候,就在法座上圆寂了,住世七十八岁,然后生在兜率院内。他著名的弟子就是朗日塘巴,知道吧?还有霞惹瓦。这些都在《师师相承传》里面讲过,我现在再简单地介绍一下。
孩童时代,具有伟大的慈心、悲心还有菩提心的天性
博朵瓦大师在孩童时代,应该说是。他。而如果
而且,他也曾经这样说:大家觉得这容易吗?这是一个强烈的等流习惯,都是愿意他快乐、愿意他愉快等等,从没有愿意自己的内心产生愉快的感觉然后才会快乐。而且所以可见那个心啊,非常非常地纯净和善良。
〖从善知识孩童时,刚刚知道说话的时候,他的心已经转变成共他苦乐的心〗
善知识霞惹瓦赞美博朵瓦的颂句中也这样说过:『从善知识孩童时,刚刚知道说话的时候,他的心已经转变成共他苦乐的心。』就是会有非常希望,他有情能够离苦得乐这样一个任运而成的利他心。虽然显现为小的时候就不待努力自然而成的样子,但是大家可以知道,这样的心是要经过长久地修习、精进地修习,才能够这样任运而起,什么时候都不期待自己很多好事情降临,都是期待他人能够快乐。如果我们都怀着这样一个心的话,世界上应该很少有争端,应该没有战争吧!
种敦巴尊者对他看成像眼睛一样地爱护他、培养着他
在依止种敦巴尊者的七年之中,尊者对他非常地特别。因为知道他将成为自己的首要弟子,而且会是护持教法的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种敦巴尊者对他看成像眼睛一样地爱护他、培养着他,开示了尊者所有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从依止善知识直到最后全圆道次第的教授。而且对于这个全圆道次第每一个观修时的缘念法门,不停留在仅仅讲说,而且一定会给予一个能转动心续,注意!能转动心续,必须会生起体验的引导。因此他对于善知识种敦巴尊者的功德,还有尊者所说的道次第中的所有要点,生起了坚固的决定信念。
在《入行论》里有一句话:"我获解脱义,不须名利缚。"依据这个教授在讲的时候,实际上他能够直接转动内心,而且立刻生起了舍却现世,一心不离善知识种敦巴尊者这样一个纯净的修法的心。就是听了之后就会转动心,变成是像所修的那样一个心——所修之量。大家都知道"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这句话,什么叫听闻随转呢?听了之后,自己的心就立刻转变成经典上文句所要求的证量那样,关于证量有不同层次的证量。
即使种敦巴尊者让我滚开吧!我再也不愿意离开了!
博朵瓦大师回忆刚刚开始依止种敦巴尊者的时候,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想的是只一次收获的时间来求得教授,然后就到其他的地方,』可能是要去闭关修行,『可是现在即使种敦巴尊者让我滚开吧!到后面去吧!我再也不愿意离开了。』因此他体会到:只想得到一些简单短小的教授是不可以的,而且请求一些教授之后到他处去,赶快就离开这个善知识到远方去,也是不可以的。必须是不离开具足德相的善知识作长期地依止修行。因为他一直到种敦巴尊者示寂都在种敦巴尊者身边,所以由此,他在依止尊者的七年之中,因为非常非常专注、虔诚地,对依止善知识的法类进行刻苦地修行,所以经典上写道:『获得了善知识种敦巴尊者对他喜爱的慈意』。种敦巴尊者也常常这样赞叹:『啊!不料坝塘那个地方,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啊!』可以想象善知识怎样把这个弟子珍爱在心上。
如实了解至尊弥勒菩萨密意的一个象征
他在热振寺专修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同一位善知识一起阅读《经庄严论》的根本颂,这个时候他很认真地学习。这里面记载他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块大木板,上面刺着很多很多的箭,拔去箭之后,只是箭杆拔掉了,箭头全部都留在那个木板上。这是在学习《经庄严论》的过程之中。后来他又将《经庄严论》的大疏合起来进行阅读、学习,然后又梦到那个木板了,很多箭射在上面,但这次所有的箭头一个不剩地全拔掉了,据说这是一个如实了解至尊弥勒菩萨密意的一个象征。
一剎那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善知识
所以善知识博朵瓦自从和种敦巴尊者见面开始,一直到尊者圆寂之间,他连一剎那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善知识,在心和行为两方面都作了最如法的依止,所以种敦巴尊者对他摄受为自己的首要弟子。有一次种敦巴尊者生病了,当时头枕在博朵瓦尊者怀中的时候——可以想见师徒之间亲如父子啊,像照顾父亲才会这样——博朵瓦的心中很痛苦,痛苦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来到一个可怕的地方,旁边一直有个护送者护送着,然后忽然那个护送者抛弃了他。他在想:怎么办,以后又将依止谁啊?就流眼泪,悲痛的泪水就落到了种敦巴尊者的衣领上。善知识种敦巴尊者就了解了他的心,因为有通达他的心,就开始跟他说:"我还没看到你可以依止的人啊!今后就应该以三个或五个以内的人作为助缘,助臂,就像帮助的手臂一样。应该以经藏为师,向着贤善心作吧!以后会与殊胜者相遇的。"他的老师马上就这样安慰他。1510"
以经藏为师,向着贤善心作吧!菩提心
当时说话的时候还有一个善知识,也坐在种敦巴尊者的面前,他就启问尊者:"您所说的贤善心,到底是指什么而言呢?"尊者就回答道:"是指菩提心啊!"这样连说了两遍,"是指菩提心啊!"所以"贤善心"这个教授,在聚会中、在很多地方,尊者也配合经教讲说,甚至下至在呵责的时候,也会开示这个教授,可见他对菩提心的教授是非常非常看重的。
后来博朵瓦对贤善心的这个法,已经修行得到了一些效用,但是得到了之后,这上面记载:因此也无时不痛苦。开始是那样痛,修了一段时间觉得很好,后来修成了也无时不痛苦。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观无一众生不是苦故。所以这种痛苦已经不是为名利、为财物、为房子,为自己所眷恋、所执着的这些得不到,或者说在追求它的过程中受到阻碍,而产生的这些痛苦忧恼。完全是缘念着他有情,比如说怎么样能去除苦因,何时能帮到他不要这么痛苦啊,完全是由于缘念着他有情而产生的忧苦。
纯洁得像水晶般的眼泪
我讲到这里你们会不会觉得:如果生起菩提心这么痛苦,我还要生起吗?有人会这样想吗?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作乞丐的时候,要不到饭也痛苦吧?假如啊!观想一下。要不到东西痛苦吧?可是你有一亿资财你会痛苦吗?也痛苦,怎么样把这一亿变成一百亿也痛苦,这两个痛苦你选哪个呢?既然有钱也痛苦,为什么要有钱呢?你会这样想吗?(不会。)菩提心有如宝藏啊!获得了这样的如意宝珠在心怀里藏着的时候,也会想要珍惜它;由于放眼望去众生痛苦,观世音菩萨也有这样的示现,心非常非常地痛苦,后来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所以这种忧苦和前面的忧苦是完全不一样的——要不到半碗饭和考虑我的二十亿怎么样变成一百亿,这种忧苦是不一样的,对不对?所以还是要努力生起菩提心啊!
那么生起菩提心的过程中,难道仅仅是忧苦吗?还有特别多的快乐。有一种快乐就是有一天会发现,你差不多已经忘记自己了,再也不在乎自己是一个什么,只在乎有情是否能净除苦因、什么时候能够得到究竟的快乐,我应该为他们做什么。所以每一滴眼泪都是神圣的,都是纯洁得像水晶那样。
日常师父
剎那!就是说这贪恋心已经完全断除了,犹如伤兽那般,不停地迁换所居的静处。
在《噶当教法史》里面也说过,噶当派的三昆仲——博朵瓦、慬哦瓦、朴穷瓦是怙主三尊的化身,实际上也说他们是化身的士夫,即便是以普通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事业史也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善知识博朵瓦在依止种敦巴尊者学习菩提道次第中,从依止善知识,直到最后无学双运果位之间的每个观修所缘,都得到了彻底的体会,并且在善知识的护佑下,生起了无造作的彻底觉受。
所以修持到共中、下两士道,他所获得的成果——大家想一想,共下和共中士会获得什么样证悟的结果?就是他对于此生的色身、受用、名闻恭敬、眷属等众,任何一种都不生起剎那的贪恋。注意喔,剎那!就是说这贪恋心已经完全断除了,犹如伤兽那般,不停地迁换所居的静处。受伤的野兽为什么不停地换地方?怕在一个地方住久了,猛兽知道牠受伤了要来把牠吃掉。所以在这个地方住一住赶快搬家,再住一住又搬家,不敢让当地这些很可怕的威胁性动物熟悉牠,赶快移到下一个地方。而修行人也是怀着不能让现世这些东西染污自己、伤害自己法身慧命的这样一个心,不停地移动。所以我在想:这么多年,师父示寂十年了,我们不停地迁换所居的地方,如果能怀着这样的心,该有多么地美好!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学习这样的心呀!
绿中带红润的大松耳石供养
有一次一个施主供养了一颗绿中带红润的大松耳石,应该是很名贵吧,绿中带红的。这后面说这种色彩的大松石是极其珍贵、极其难得的。当时供养博朵瓦他不用手去接——比丘律仪里是手不过金钱的——就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放到他面前,然后非常非常认真地为施主这个供养的功德作了回向。到第二天,博朵瓦就带着他亲爱的弟子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然后供松石的这个施主在想:"到底不贪恋钱财到什么程度?我去看看好了。"他不太相信,就到博朵瓦他们还没走之前那个住处去看了一下。看了一圈,吓到了,发现那块玉石仍然在昨天他放的那个地方的原处,丝毫未动!善知识博朵瓦同他所有的徒众,都对于任何财物也不起贪着,都是弃舍现世的人士。就单单是从这样的一个传记来说,也是对于大宝圣教一个极大的庄严,因为修行者能以这样干净的心来修行正法。
随学于上师博朵瓦清净的高风亮节这样修行
而且善知识博朵瓦会集了大概有一千个徒众一起修行,据说都是能够舍却此世的心专门修解脱的这些人。他们全部都是三种律仪的遮制处清净无染的人士,专注于圆满教法的修持,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是随学于上师博朵瓦清净的高风亮节这样修行。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美名遍传于赡部洲的各地,连在印度的圣地也都传说:"在藏土中出现了一个,能安置约一千个出家众都同样行谊的大菩萨!
观察自己的誓愿,全是仰赖种敦巴尊者的光辉
一位噶当派的大善知识所收集的善知识博朵瓦的传中说:『善知识博朵瓦是生而具有增上心者,是著名的大上座,他对于佛法所做的广大传播,显见了经藏的总义、造论的善巧、持戒的精严、僧仪没有差错,是一位佛教中非常了不起的主宰人物。从过去直到现在的所有时间,一直都在观察自己的誓愿,』注意!在观察自己的誓愿,『奠定律仪的基础,一心都在思惟经藏的内涵,常观贪欲过患等等。修行者能有上面所说的这些功德,哪怕只有一点点,"下面这个结论:"全是仰赖种敦巴尊者的光辉。』弟子能生起这样了不起的证德。所以大善知识博朵瓦,对三藏非常广博地通达,并且能将一切都现为教授;因此无论在他面前出现怎么样的经论典籍,他都能将它跟三士道体完全地连系起来,然后对这个教典进行总结的讲说,非常非常善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