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价暴跌,库存增3倍,国产奶粉卖不出

白癜风精准诊疗 http://pf.39.net/bdfyy/
今日伊利股份股价盘中暴跌近8%,而年公司库存增长3倍多,年一季度净利润更是腰斩,国产奶粉卖不出去了吗?

“三聚氰胺”始末

近些年来,国产奶粉其实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究其原因在于“三聚氰胺”事件。

年底,三鹿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现象。

年8月4日至9日,三鹿对送达的原料乳份样品进行了检测,确认“人为向原料乳中掺入三聚氰胺是引入到婴幼儿奶粉中的最主要途径”。

年9月13日,该事件启动国家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I级”为最高级:指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

为何奶粉里会掺杂三聚氰胺,目前较统一的说法,当年三聚氰胺并不是由奶企添加的,而是由奶站添加进去的。

由于国民消费力迅速提升,奶源紧张,因此数家奶企都在竞争奶源。于是,奶站在收集奶源后兑水稀释,为了能够通过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指标,就往里面添加了三聚氰胺来增加蛋白指标。

所以,当初国内奶粉品牌,尤其是较低端的产品线全部被污染,共22家奶企查出三聚氰胺超标,致使30万婴幼儿确诊成为三聚氰胺的受害者——“结石宝宝”。

值得一提的是,4年安徽阜阳爆出过“大头娃娃”事件。

“大头娃娃”指的是那些食用营养成分无法满足婴幼儿成长所需的低劣奶粉,多位婴幼儿患上“重度营养不良综合症”,在本是生长最快的时期停止生长,导致四肢短小,身体瘦弱,脑袋尤显偏大。

由于“大头娃娃”事件,所以国家所以对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检测严格。

谁曾想到,4年后,还能闹出“三聚氰胺”事件来。

而且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企业,不仅仅三鹿集团一家,而是多家国产奶企均含有。

此事一出,短短半年的时间,曾经是《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品牌价值达.07亿元的三鹿集团,在9年的2月12日,宣布破产。

伊利、蒙牛等知名奶企尽管没有破产,但也是出现巨额亏损。

年伊利营业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1.87%,归母净利润亏损16.87亿元,同比下降.85%。

库存增三倍,奶粉卖不动了?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已有十来年,但是国产奶的信任并没有完全恢复。加上养育压力日益加重,中国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在降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比年新生儿数量减少万,年再比年净减少30万。但换个视角,愿意生孩子的家庭大都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他们对宝宝“口粮”品质的要求更高。

新生儿数量下降,需求减少,逼着奶粉企业进行品质升级。

年,伊利推出金领冠婴幼儿奶粉。

从公司往年的奶粉及奶制品销量来看,到年之前,伊利的奶粉销量都很一般。

年公司奶粉及奶制品销量出现大幅增加,但是这个销售量是合并了WestlandCo-OperativeDairyCompanyLimited(去年伊利收购的新西兰奶企)。

换句话说,若没有合并这家新西兰奶企,伊利奶粉销量依旧没有起色。

年伊利销量同比增长31.56%,库存却大增.3%!

除此之外,昨晚公司发布年以及年一季度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年伊利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3.41%,归母净利润69.34亿元,同比增长7.67%。一季度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下降10.71%,归母净利润11.43亿元,同比下降49.78%。

光看这份数据,大家可能没什么感受,我们来看下,伊利这些年归母净利润增速的情况。下图为9年至今的归母净利润的增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利一季度是自9年以来最差的一次。

逼着伊利进行国际化的原因除了需求群体下降以外,还有国产奶粉黑马——飞鹤乳业的竞争压力。

飞鹤乳业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出超高端产品的改良配方,使其该分部的收益进一步多元化。

凭借着广告章子怡的代言,以及那句“飞鹤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这几年飞鹤销售额突飞猛进。

因此,伊利不得不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构建起全球创新体系。

“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十几年了,历史余温尚存是必然的,国产奶粉要想完全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光靠西方奶源做营销噱头可不行,必须将品质摆放在第一。

总结

实际上,在消费升级的情况下,不仅仅是伊利在积极寻求转变,国际奶粉巨头惠氏、雀巢和美赞臣等都在升级自身配方,以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奶粉企业的相互竞争能够促进国产奶粉升级,对中国宝宝们来说是件极好的事。

伊利能否通过并购新西兰奶粉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我们

-END-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躺赚人生~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hzoubdf.com/afhzz/4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