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中国本土的牛奶时,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蒙牛,伊利,三元,这些都是国内的著名品牌。蒙牛、伊利这些年都有很大的发展,到了超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伊利和蒙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两点。
一是由于长期依赖蒙牛、伊利,以及超市货架对其的偏好,超市货架上80%的商标都是蒙牛、伊利的。伊利靠着世博会和奥运的东风,稳步发展,但却没有成为“赢家”。
比如蒙牛,其20年收入.35亿元,21年实现.41亿元,而同期归母净利润35.25亿元、50.26亿元,所对应的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6%和5.7%。实际上,中国的奶业就是这么一个公司,它拿走了整个奶制品产业链75%的利润,蒙牛、伊利等都是它的员工。你认识那家公司?这个公司的盈利是怎么来的?
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悲惨历史
“赢家”并非蒙牛与伊利在奶制品领域的竞争者,也并非世界上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商,而是瑞典利乐。要知道,在利乐进入国内以前,销售的牛奶都是以奶农的桶装鲜奶为主;也可以通过牛奶工厂的玻璃瓶进行灌装。这两种方法都导致了牛奶在常温下当天饮用,销售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玻璃瓶很容易损坏,想要回收和清理都很困难。
而且,在运输时,玻璃瓶很容易受到损伤,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奶制品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当时国内乳制品尚处在发展初期,尚未研制出适宜的乳制品。此时,瑞士利乐的问世挽救了国内的乳制品,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蒙牛、伊利。
而伊利、蒙牛等公司,都是采用纸袋包装,再由国内运输,这样的保鲜方式,可以让牛奶的保质期达到六个月,与传统的保鲜方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让伊利、蒙牛成为奶制品巨头,成为奶制品行业的重要因素!
利乐公司
利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液体食品包装业公司,致力于奶类产品的包装。利乐公司创立于年,是全球首家采用复合纸进行液体食品包装的公司,这种复合纸的包装方式方便了很多液体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因此很多公司都将利乐作为其外包装供应商。
20世纪90年代,利乐公司进军中国,利乐在中国大部分的奶制品企业都采用了纸盒包装。利乐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无菌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利乐公司的先进包装技术也为中国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奶业的75%的利润都被利乐拿走了,这使得其它生产商的利润更低。
众所周知,一袋奶的40%都是从包装上得来的。除了奶类产品的成本外,奶制品制造商仅获得了1/4的利润,其余3/4属于利乐公司。所以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蒙牛和伊利都是为利乐服务的。利乐公司在中国的年就实现了亿元的收入,实现了27亿的纯利润,被许多媒体誉为“奶制品战场上的军火商”。
利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技术实力,更因为其在初入中国时就为可能的乳制品公司制定了一套独特的经营模式,从而在中国的乳制品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蒙牛和伊利等大型企业与其关系密切,这种做法在推动利乐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利乐面临着垄断市场的挑战。
年,利乐公司被处以6.68亿元的罚金,这是因为它触犯了中国的反垄断法。利乐没有提出上诉,而是接受了罚金。毕竟,对于利乐而言,上亿元的罚款根本不算什么,只要继续稳定地发展下去,依然可以成为包装行业的霸主。但是,蒙牛、伊利等公司为何不能自行生产包装?反而将全部的利益让给了其他人?
能否从技术上脱离出来
事实上,并非国内的奶制品巨头们不想自己动手,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有能力自己动手。利乐的包装,其实是一项技术专利,利乐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稳固了公司的垄断地位。而缺乏技术,恰恰是目前国内企业所缺乏的。
国产奶制品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技术的直接效果。对商业而言,直接使用现成的产品会更加经济实惠。实际上,就像奶业一样,一家公司的利润是由一个公司来控制的,这在国内的许多产业中也是如此。比如国产的半导体行业,国外的芯片都是国外的,所以华夏的手机,利润并不是很高。
虽然利乐已经成为了包装领域的领军企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丝毫未减,依然在技术上持续创新。利乐公司现有的专利已达5,多个。资料表明,利乐包装的不良包装率接近于万分之一,而国产公司的劣质包装率则是接近于千分之一或更多,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异。
利乐在封口技术上也居于世界前列,利乐的贮存期比一般的产品要长20%到30%,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若采用低质量的包装,产品在运输途中会受到挤压、破损,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不但会丧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还会造成商品赔偿、回收、返厂等一系列的损失,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中国的奶制品企业要想在产品上更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外包装技术的研究,以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从而提高产品的品质。但是,中国企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开发出更高品质的无菌包装,取代利乐,完全脱离利乐的局限。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